rTMS磁波刺激術如何改善耳鳴?非藥物、非侵入耳鳴治療完整解析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夜晚躺下休息,四周一片寂靜,耳朵卻傳來揮之不去的嗡鳴聲。耳鳴不僅干擾睡眠,也會影響專注力與情緒,長期下來甚至導致焦躁、憂鬱。

當長期飽受耳鳴困擾,傳統治療又難以奏效時,許多患者難免感到無助。如今,隨著「rTMS 磁波刺激術」的逐步應用,終於帶來了新的可能。本篇文章將分享磁波刺激術如何應用於耳鳴改善與治療。

rTMS磁波刺激術是什麼?

▲rTMS(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是一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療法。

治療時,醫師會將磁場刺激器放置於頭皮上方,透過磁波影響大腦皮質,讓過度活躍的神經活動重新回到穩定狀態。

精神專科曾秉濤醫師指出,耳鳴並不單純是耳朵本身的問題,大腦在聲音訊號處理過程中也可能扮演關鍵角色。當大腦聽覺相關區域長期過度活躍,患者就可能產生來自大腦本身的異常聲音訊號,即使外界並沒有聲音輸入,仍感受到持續的耳鳴。rTMS的作用機制,就是透過調節大腦活性,幫助這些異常訊號逐漸被安撫。

整個治療過程不需麻醉,只要坐在椅子上、保持清醒就能完成。一次療程大約 20 到 30 分鐘,沒有疼痛,也不會留下傷口。由於幾乎不影響日常作息,許多患者都能輕鬆安排時間接受治療。

曾秉濤醫師解釋,rTMS磁波刺激術除了用來改善耳鳴,也被應用於像是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相關疾病,可見其臨床應用相當多元。

 

rTMS磁波刺激術如何幫助降低耳鳴感受?

rTMS 透過磁波能量刺激大腦神經傳導,進而促進腦波的穩定,因此能有效降低耳鳴的音量、頻率與持續時間。精神專科曾秉濤醫師指出,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回饋,耳中雜音逐漸減弱,夜晚更容易入睡,白天也能專心工作。

研究顯示,rTMS 還能促進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分泌,幫助神經修復,對長期受到大腦訊號失衡影響的耳鳴患者有益。雖然治療效果會因人而異,但整體來看,大部分患者能感受到干擾程度下降,情緒與生活品質也隨之改善。

值得提醒的是,rTMS 的效果通常不是一次就能看見,需要多次療程逐步累積。醫師會依據耳鳴的嚴重度與患者的身體狀況,調整刺激的位置與強度,以達到更合適的治療效果。這種「客製化」的特性,也讓 rTMS 在耳鳴治療中備受重視。

 

哪些耳鳴患者適合接受rTMS

耳鼻喉、神經科雙專科醫師陳建志分析,耳鳴的原因非常多樣,可能來自聽力退化、長期噪音暴露、心理壓力,或與大腦訊號異常有關。因此,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 rTMS,在治療前進行完整評估,是確保療效與安全的重要步驟。

在元景診所,將以跨科整合的方式進行診斷,依據耳鳴的型態、持續時間、伴隨症狀與既往治療經驗,判斷是否適合採取 rTMS 療程。以下族群通常較適合考慮:

  1. 長期接受藥物或輔助治療卻效果有限者
  2. 耳鳴已嚴重影響睡眠、情緒與日常生活品質
  3. 合併焦慮、憂鬱或長期壓力困擾的患者
  4. 希望尋找非藥物、非侵入性療法的人

對這些深受耳鳴困擾的族群而言,專科醫師的評估能幫助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時機,避免不必要的嘗試,讓 rTMS 成為真正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的選項。

 

rTMS治療耳鳴的安全性與可能副作用

相較於手術或長期藥物治療,rTMS 被視為安全性較高的選擇。臨床經驗顯示,大多數患者能順利完成療程,副作用多為輕微且短暫。

常見的反應包括:

․頭皮局部輕微不適或抽動感

․治療後暫時性的輕度頭痛或頭暈

․疲倦感

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短時間內自行緩解,不需額外處理。醫師也會依據患者反應調整治療參數,以降低不適。需要注意的是,極少數患者可能存在誘發癲癇的風險。因此,若有相關病史,務必在治療前與醫師充分討論。

 

與專業醫師討論,找到耳鳴治療的下一步

當治療遲遲未見起色,「接下來該怎麼辦」常成為患者心中的疑問。此時,與醫師進一步討論,有助於釐清方向,評估是否適合嘗試 rTMS。

元景診所由耳鼻喉、神經與精神等多位專科醫師組成團隊,透過協同合作,從不同面向理解病情與需求,協助患者在眾多選項中做出更合適的安排。這樣的評估過程,不僅聚焦當下的症狀,也會一併考量過往的治療經驗與整體身心狀況。

若現階段的治療方式未能帶來足夠改善,不妨預約一次專業評估,和醫師討論是否進一步考慮 rTMS,一步步朝向改善生活品質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