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發現關節炎不只影響關節,連內耳也遭殃,並非空穴來風

患者的雙手關節腫脹,經抽血檢查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陳建志、曾秉濤提供)

▲患者的雙手關節腫脹,經抽血檢查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1名60多歲男性木工,幾年來,雙耳好像塞住了,聽聲音時感覺悶悶的,還時常出現嗡嗡聲。講電話時,會聽不清楚,都得把音量調到最大。近1年來,不僅雙手手指關節腫脹,耳鳴愈來愈嚴重。後來,證實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只是率先出現耳科病症。

75%的RA患者,會同時罹患聽障及耳鳴,機會是正常人的4倍,通常會先從單耳開始,逐漸變成雙耳,特別是中老年男性(50歲以上),因此,有人說「關節炎恐造成耳鳴」,並非空穴來風。

醫解析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耳鳴機轉

●中耳病變

起因於患者體內第4分化群(CD4)胸腺淋巴球(T4 cells)活化,活化巨噬細胞與纖維母細胞,釋放出大量的細胞激素,促使聽小骨關節之滑液膜增生,關節囊腫脹,接著纖維化,逐漸變硬,引發傳導性聽障,產生代償性耳鳴。

●內耳病變

患者血液中,充滿了大量的甲型腫瘤壞死因子 (TNF-α)、6號白血球介素 (IL-6) 及補體,影響血管內皮的細胞膜,加上免疫細胞的直接攻擊,引發血管炎,最後形成硬化斑塊,造成阻塞。

另外,抗體會與血液中的抗原結合,形成了大分子免疫複合體,依著血液循環,進入柯締氏器或螺旋神經節,阻塞微血管,產生發炎性耳鳴。

▲類風濕性內耳病變機轉。

聽力及抽血檢查 有助釐清病因

醫師會安排聽力、中耳分析及耳聲傳射等檢查,確認聽覺損害的程度及範圍,並安排抽血,檢測類風濕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CCP),確認是否為RA。

與其它病因所致的內耳疾病同,若跟RA有關,很有機會透過適當的治療而改善。

醫師會處方副腎皮質素,減少免疫發炎反應,降低內耳組織受損。給予血管擴張劑,改善內耳血流。給予抗氧化劑,減少自由基對內耳的傷害。為了改善中樞性聽覺失調,會建議同時進行經顱磁刺激術(rTMS)。

不明原因的耳鳴或聽障,別以為只是自律神經失調或老化,須正確就醫,儘早找出病因,儘快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最終影響日常溝通與生活品質。

▲ 我們統整文獻,首度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之聽覺徵候」為題,發表在歐洲權威性科學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誌》,提醒醫學界,不只影響關節,連內耳也遭殃! (論文封面:醫倫文庫顧問仲介服務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及曾秉濤醫師(博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

☆ 本文轉載自自由時報健康網

☆ 本文轉載自雅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