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暈眩恐是「結構性半規管病變」 醫解析4成因
▲圖解說明結構性半規管病變致暈機轉。
在暈眩門診中,很多長期患病者,其實是結構性半規管病變作祟。在正常狀態下,此病變不會有症狀,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會發病,這是因為裂隙(或瘻管)、局部狹窄、扭曲變形和發育不全有關。
▲ 電腦斷層檢查下,各種結構性半規管病變。
●裂隙(或瘻管)
起因於頭部外傷或顳骨發育不良,半規管跟頭顱其它部位相通。只要患者一轉頭,外淋巴液在這裂隙(或瘻管)內來回流動,震動膜性半規管。當內淋巴液流動,發出前庭訊號,輕者眼震,出現視幻覺,重者暈眩,感到天旋地轉。
這類患者,往往只要一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憋氣時,都會發病。
一旦偏頭痛發作,會比別人更難承受頭痛動作時所帶來的不適,噁心嘔吐。
●局部狹窄
起因於慢性顳骨炎,半規管骨性外殼反覆出現崩解與再生,改變型態,壓迫裡面膜性半規管。
一旦有耳石離開橢圓囊,通過狹窄處,卡在壺腹前段落,變成頑固性耳石症,就會在患者轉頭時,持續帶動內淋巴液流動而發病。
●扭曲變形
患者在孩童時期,曾罹患慢性中耳炎,限制了骨性半規管的成長擴大,不再呈現圓弧形,而是方形、菱形或多角形。
一旦有耳石落入該半規管內,卡在狹窄或彎角處,很難順著內淋巴液的迴流歸回橢圓囊,愈積愈多,變成頑固性耳石症。
●發育不全
胚胎發育時,半規管從橢圓囊膨出後,骨性外殼上下兩層之中央部位,並未像夾心餅乾般地黏夾在一起,最終成為囊泡狀,只有膜性半規管發育成標準環狀。
一旦內耳過敏,耳蝸管分泌出蛋白質濃度過高的內淋巴液,比重較外淋巴液高,膜性半規管變得較重,向下沉,管腔扭曲,就會在患者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時,出現「水袋晃動效應」,引發病症。
▲ 長期暈眩或不平衡者應及早就醫,看是否為結構性半規管病變。
電腦斷層檢查 協助釐清病因
「結構性半規管病變」患者,往往在長期用藥、反覆接受耳石復位術或平衡訓練後,因為效果不佳或病程反覆,以為持續性姿勢感知性暈眩症,在接受電腦斷層後,才發現確切病因。有長期暈眩或不平衡者,宜儘早正確就醫。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