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原因有哪些?找出耳鳴病因才有救
耳鳴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比起疾病,更像是一位「不速之客」,有時候可能一到兩週就會消失,彷彿只要等它自行離開就好,因此常常被當作是一種小毛病;然而,當耳鳴症狀不斷持續下去,不僅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會造成聽力受損等後遺症!
想要治療耳鳴,找出耳鳴病因便是首要之務,這次就由元景診所耳鼻喉科神經科專科陳建志醫師,以及精神科專科曾秉濤醫師來幫大家一起找出耳鳴原因,以利耳鳴順利痊癒。
不只是「一種」小毛病?耳鳴比你想像更複雜!
許多耳鳴患者在就診以前,往往認為耳鳴並非什麼嚴重的疾病,而是一種小毛病,因此抱持著無法自然痊癒就與之和平共處的想法。對此,陳建志醫師指出,事出必有因(音),人體不會無故發出聲響,因此耳鳴的出現很可能就是身體正在拉警報,尤其當耳鳴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就表示耳鳴可能不只由一種病因造成,必須儘快積極就醫,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大多數來耳鳴門診求診的患者都並非只有單一耳鳴病因,因此若延誤治療很可能讓病情惡化。(圖片來源:Freepik)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治療耳鳴以前,理解耳鳴成因就是成功治療的第一步。以下,就由陳建志醫師和曾秉濤醫師整理分析三大耳鳴主要成因:
一、與聽覺功能最相關—代償性耳鳴
第一種耳鳴病因與聽力障礙或聽力受損等聽覺接收功能失靈的症狀最有關係,因此有時候又叫做「聽障性耳鳴」,而代償指的就是由其他器官或部位來取代失靈的功能。
陳建志醫師解釋,若人體接收不到環境中應有的基礎音量,腦幹就會啟動代償機制、減少抑制效應,促使耳蝸中的聽毛細胞加強擺動、聽神經細胞元加強傳導、耳蝸神經核加強放電等,為的就是強化已減弱的聽覺訊息。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聽廣播的時候,如果主持人講話太小聲,我們第一件做的事情通常是把音量調大,那麼頻道內所有的雜訊噪音也會跟著放大。
曾秉濤醫師補充,各種耳鳴成因造成的失眠狀況不一樣,由於此代償性耳鳴與聽力、聽覺有關,因此這類患者在入睡後,耳鳴狀況會隨之減緩,因此比較不會干擾到睡眠。
二、最令人困擾的耳鳴類型—發炎性耳鳴
第二種耳鳴就是所謂的「發炎性耳鳴」,陳建志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身體哪個部位如果有發炎反應,基本上都會產生疼痛感;但是耳蝸或聽神經不同,它們並沒有痛覺神經,所以一旦受到發炎物質的刺激,發出去的警示訊息就會變成聽覺,常常造成此類耳鳴的症狀通常有:過敏性耳蝸炎、感染性中耳炎或病毒性聽神經炎等,因此在治療上會以消炎做為優先治療策略。
此外,曾秉濤醫師指出,發炎性耳鳴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比較複雜,不會因為夜深人靜就停止,反而有時候太安靜、缺乏環境噪音的遮蔽,耳鳴症狀就會相對放大,因此也經常妨礙患者入眠;甚至在患者入眠後,也可能睡到一半被耳鳴聲吵醒,再因耳鳴聲難以入眠,於是陷入惡性循環,屬於最令人困擾的耳鳴類型。
三、與心理因素有關—轉化性耳鳴
第三種耳鳴是「轉化性耳鳴」,曾秉濤醫師指出,這類耳鳴成因主要與心理因素有關,通常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孤單及無奈感等因素引起生理變化,造成聽覺訊息在海馬迴內形成強大的迴路,超越大腦伏隔核的控制能力,於是整個大腦皮質也隨之活躍,並把症狀放大成為「腦鳴」。
通常依照耳鳴門診的患者自述,轉化性耳鳴的感受就像腦袋有一部大卡車在行駛,這種像是在腦內不停作響的症狀更會衍生焦慮、恐慌及失眠,也叫做「自律神經失調性耳鳴」。不過,曾秉濤醫師補充,這類耳鳴會在患者專注在其他事情上,或是感到極度疲累的時候減緩或消失,頂多干擾入睡,比較少影響入睡後的睡眠品質。
▲根據門診經驗,耳鳴時常伴隨失眠,若找出正確病因,才能更有機會讓兩者一同消失。(圖片來源:Freepik)
回到最一開始提到的,若耳鳴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之久,那麼耳鳴的原因很可能就不只一種,並可能復合衍生兩種以上的耳鳴類型,因此並非僅僅是「一種」小毛病,陳建志醫師也根據臨床經驗指出,只有單一耳鳴型態的患者屬於極少數,大多數患者來耳鳴門診求診時都具備上述三種耳鳴型態,只是三種類型所佔比例不同,因此也會有不同的治療策略加以應對。
耳鳴重視診斷,找對病因是成功治療的第一步
陳建志醫師與曾秉濤醫師強調,正因為大多數耳鳴患者幾乎是合併許多種耳鳴病因,並且病因之間也會互相造成影響,因此更需要從中抽絲剝繭,進而擬定精準的治療策略,若延誤治療時機,恐怕會讓耳鳴病情變得更加複雜。
因此,陳建志醫師與曾秉濤醫師呼籲,如果耳鳴症狀已嚴重到影響到生活、工作,甚至是睡眠,求診前切勿急著服用安眠藥,應該先做好診斷、釐清耳鳴病因,才有利後續將耳鳴控制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範圍內,甚至痊癒,藥當然也就越吃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