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也護腦?糖尿病藥物SGLT2抑制劑,有望降低帕金森氏症風險

▲ 台灣研究登上《BMC Medicine》 國際肯定糖尿病與神經退化關聯
糖尿病不再只是血糖與血管的疾病——它與大腦健康的關聯,正逐漸被醫界重視。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
近日,由本院曾秉濤醫師(博士)主導的研究團隊,針對這個議題進行了整合性分析,研究成果已正式刊登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BMC Medicine》,為亞太地區少見聚焦「糖尿病藥物與神經退化疾病關聯」的系統性研究。

▲曾秉濤醫師講解網絡統合分析原理示意圖
13萬筆數據分析揭露:SGLT2抑制劑可能具神經保護作用
這項研究整合了22項隨機對照試驗、涵蓋超過13萬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數據,針對兩種新型糖尿病藥物進行比較:
- 
GLP-1受體促效劑(第一型類胰臟昇糖素胜肽)
 - 
SGLT2抑制劑(第二型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抑制劑)
 
結果發現:部分SGLT2抑制劑可能顯著降低帕金森氏症風險,這項潛在的神經保護效果,可能與其降低慢性發炎、改善全身代謝有關。
醫學推論指出: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是帕金森氏症的關鍵風險因子,而SGLT2抑制劑透過調控代謝、減少神經壓力,可能有助延緩神經退化。
藥物能控制疾病,也能改變選項,但健康主導權不能丟
儘管研究結果令人振奮,但SGLT2抑制劑目前仍僅被核准用於糖尿病控制,尚未被正式用於預防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此外,該類藥物若使用不當,仍有可能帶來副作用,包括:
- 
低血糖
 - 
體液失衡
 - 
提高泌尿道感染風險
 
因此,醫師也提醒:這些藥物需由專業醫師評估後使用,切勿自行購藥或擅自更改用途。

▲此類糖尿病藥物使用方式。
但這項研究無疑為未來的預防醫學與跨領域治療策略開啟新方向。當一種藥物不只控制血糖,還能延緩神經退化,那麼「控糖」這個動作,就不再只是對抗糖尿病,而是守護大腦功能與生活自主權的重要一步。
專家觀點:控制血糖,是恢復選擇的力量
醫療科技越進步,藥物就越強大,但也可能悄悄改變我們的選擇方式。當一種藥能控制疾病,也能控制你該怎麼生活,我們或許也該自問:
健康,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還是被藥物與數據驅動的結果?
藥物進步不該取代生活主導權。真正的健康,來自:
- 
飲食平衡
 - 
規律運動
 - 
良好睡眠
 - 
穩定情緒
 
SGLT2抑制劑或許是未來延緩神經退化的關鍵,但我們更需要意識到:控糖不是被處方綁架,而是重新掌握人生節奏。
總結:這項研究的三大意涵
- 
跨系統治療思維成形:糖尿病藥物可能不僅限於控制血糖,也可能具有神經保護效果。
 - 
大腦與代謝緊密相連:神經退化風險與血糖控制息息相關,預防從控糖開始。
 - 
健康的本質,是選擇權:藥物可輔助,但最終的健康來自日常選擇與生活方式。
 
☆ 本文轉載至台灣時報

#台灣耳鳴暈眩研究室 #耳專神專醫師談耳鳴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 #SGLT2抑制劑 #帕金森氏症預防 #糖尿病與神經退化 #控糖護腦 #健康自主權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及曾秉濤醫師(博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