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沒治好,怎麼變成「腦鳴」?他靠這方法聲音安靜下來了
▲ 本院治療經驗顯示,經顱磁刺激術 (rTMS) 治療腦鳴 耳鳴也跟著緩解
你是否曾耳邊傳來「嗡嗡嗡」或「嘶嘶嘶」的聲音,即使四下無聲,腦袋卻像自帶音響?
這不是幻覺,而可能是腦鳴(Brain tinnitus)——一種被低估的神經病症。
張先生(化名) 10多年前,攻讀博士,長期熬夜壓力大,耳中偶爾傳出嗡嗡聲,後來還出現共鳴與迴音。他以為是耳鳴,卻逐漸發現聲音像從腦袋後方傳來,吵得睡不著、寫不出論文,形成惡性循環,甚至焦慮發作。
本院檢查後發現,他左耳聽力已退化,雙側中耳腔積水,腦部甚至出現輕微萎縮,診斷為「腦鳴」,並合併焦慮與慢性中耳炎。
腦鳴不是幻聽,是大腦代償過度造成
腦鳴的聲音來源,並非外界,而是大腦聽覺皮質自己產生的異常電訊號。當聽力退化,大腦為了補足聲音訊號會啟動代償,進而活化聽覺路徑、甚至影響「伏隔核」等腦區,導致自發性聲音感受。
這些聲響沒固定頻率或方位,有時像蟬鳴、有時像高頻電子音,不只干擾睡眠,也容易與焦慮共生。
綜合治療+rTMS,終於讓聲音靜下來
張先生在接受多科整合治療,包括控制中耳炎、服用血清素藥物、進行放鬆療法,與物理治療,再搭配經顱磁刺激術(rTMS)。
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磁波療法,透過調節腦波活性,幫助異常的腦區,回復正常運作。治療初期,腦鳴由尖銳「嗡嗡」,轉為柔和「嘶嘶」,肩頸放鬆、情緒平穩,約一個月後,他幾乎感受不到腦鳴聲,也能一夜好眠。
提醒您!耳鳴拖久了,小心轉為腦鳴
若長期耳鳴,伴隨情緒低落、睡眠困難,甚至覺得聲音「來自腦袋」,建議盡早檢查。腦鳴不只是聽力問題,更可能涉及神經與情緒交錯的結果。
延伸知識小卡|什麼是伏隔核?
伏隔核是大腦負責獎賞、情緒調節的重要區域,近年研究發現,它也與耳鳴與腦鳴的神經放電異常有關。rTMS等新型腦波治療,正是針對這類腦區,進行功能重建的新趨勢。
☆本文轉載至台灣時報
#腦鳴是什麼 #耳鳴治療 #經顱磁刺激rTMS #聽力退化 #慢性中耳炎 #腦神經疾病 #失眠原因 #焦慮症狀 #大腦代償機制 #伏隔 #聽覺皮質 #身心科治療 #神經調節療法 #腦鳴怎麼辦 #耳鳴焦慮 #神經性耳鳴 #rTMS治療經驗 #腦科健康 #非藥物療法 #醫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