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會耳鳴?醫師揭露常被忽略的「中耳硬化症」真相
一開始耳悶、耳鳴,以為只是壓力大?
你是否也曾經覺得耳朵悶悶的?偶爾傳來沙沙或嗡嗡聲?尤其是在安靜時,特別地明顯?別輕忽,這可能不是熬夜或壓力大,而是一種容易被忽略的聽力疾病──中耳硬化症。
什麼是中耳硬化症?為何年輕人也會得?
中耳硬化症,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疾病,在歐美白種人族群中,是年輕人聽力障礙的最常見原因,常在30~40歲間確診,亞洲人雖少見,但近年門診也越來越多。
它的病因,目前仍未完全釐清,但普遍與遺傳體質、內分泌異常與慢性發炎相關。
▲ 聽小骨原本是實心、帶有軟組織,但在病變過程中,會變得像海綿一樣酥鬆,卻又異常堅硬,導致聲音傳導出現障礙。
出現這些症狀,要特別警覺!
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多半以「單側耳鳴」為主,常見的感受包括:
-
嗡嗡聲、沙沙聲,像蟲在耳內爬
-
耳悶、耳塞感,聽聲音像隔著東西
-
輕度聽力下降,尤其在安靜環境中明顯
-
在吵雜場合,反而聽得比較清楚(Willis現象)
提醒:這些症狀很容易被當成是壓力、感冒或疲勞,但長期沒有改善,就應該儘快就醫檢查。
怎麼確診?要做這幾項檢查
在耳科門診中,醫師會進行以下幾項檢查:
-
聽力測試:檢查是否為傳導性或混合性聽力障礙
-
耳鏡觀察:觀察中耳腔是否有紅腫(史瓦茲現象)
▲ 醫師解釋史瓦茲現象,患者接受耳鏡檢查時,患者耳膜,會見到中耳腔的黏膜發炎紅腫。
-
耳鳴腦波:確認是否有慢性發炎或代償性反應
- 電腦斷層:確認患者聽小骨狀態。
▲電腦斷層所示之聽小骨狀態,左圖為正常人,箭頭所示為聽小骨間的關節:右圖為中耳硬化患者,圈圈處所示之聽小骨間的關節已經萎縮鈣化。
有哪些治療方式?如何保住聽力?
目前針對不同階段的中耳硬化症,會採用不同治療策略:
✅早期治療:
-
口服氟化鈉(國外常用)
-
高劑量抗組織胺+免疫調節療法(台灣實務應用)
-
助聽器早期配戴:每天10小時以上,能刺激聽小骨,延緩病變
🛠進展期治療:
-
耳外科手術(蹬骨整型術)
-
植入人造活塞,恢復聲波傳導
⚠️注意:即便手術成功,聽力仍難以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早期就醫才是保聽關鍵。
醫師提醒:耳鳴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在門診觀察中,有1成的年輕耳鳴患者,其實就是中耳硬化症的早期表現。這樣的患者若能在30歲左右,就確診與治療,將可能延緩10年以上的聽力惡化。
結語:別讓「耳鳴」成為你職場與生活的絆腳石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對於身體的異常常常選擇忽視,尤其耳鳴、耳悶這類問題,不痛不癢、來來去去,更容易被當成小問題。但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代價就是聽力永久受損。
建議:若你年紀輕輕就出現耳鳴、耳悶感,請儘早就醫檢查,越早介入治療,越能保住寶貴的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