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聞不到的危機:香水、臭味,也能讓人暈倒,「嗅覺性暈眩症」悄悄侵入職場?
▲ 如果某天,你的同事,忽然在開會途中,臉色慘白、走路不穩,甚至暈厥在地,請別急著懷疑她昨晚沒睡飽。真相可能比你想像的更離奇——她可能只是聞到一股不對的味道。
近年醫界關注一種鮮少人知,卻越來越多人默默受苦的症狀:嗅覺性暈眩症(Olfactory Dizziness)。這是一種少見,但影響深遠的身心疾病,患者在聞到特定氣味後,會出現暈眩、噁心,甚至類偏頭痛的劇烈反應。症狀難以預測,但觸發點,卻可能每天都在你我身邊。
香水、咖啡、人體氣味,竟是誘發暈眩的「氣味地雷」
這類病症,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尤其在辦公室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更為常見。
一名在科技業,擔任專案經理的張小姐(化名)回憶,自己曾在客戶簡報會上,因會議室內某位主管的古龍水而感到天旋地轉,「我整場簡報,都在強忍想吐的感覺,簡直像在熬刑。」
據臨床觀察,這些氣味包括:香水、咖啡香、清潔劑、洗髮精、人體氣味、油煙、菸味等,每一項,幾乎都是日常環境中的「背景味道」,卻能引爆患者,如同地雷般的神經反應。
氣味不是無害訊號,而是誘發腦神經反應的開關
為何鼻子聞到味道,大腦卻會產生眩暈甚至劇烈不適?
▲ 醫學研究指出,嗅覺與大腦的關聯遠比我們想像密切,並牽涉三條不同神經路徑:
1|嗅覺神經路徑(第1對腦神經):
氣味進入鼻腔後與嗅覺受器結合,訊號直達腦島皮質(insular cortex)與大腦前葉,若與過往負面記憶情境重疊,便可能誘發防衛反應,引發身體暈眩。
2|終末神經(第0對腦神經)路徑:
人體氣味中的費洛蒙如雄甾烯酮(androstenone)等會活化特定神經核(septal nucleus),若該處功能失衡,反而引發反感與神經張力。
3|三叉神經路徑(第5對腦神經):
部分氣味刺激三叉神經末梢,進而觸發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暈眩便是其主要表現。
上述神經路徑,共同指向一點:嗅覺,不僅與記憶、情緒、警覺性密切相關,更與偏頭痛、焦慮、自律神經失調緊密糾纏。
職場與公共空間,成為嗅覺暈眩者的「戰場」
「我甚至對電梯內陌生人的香水味,產生極大壓力。」一位從事客服工作的患者,向醫師透露,每天出門搭車、上班、進辦公室,都是一次次的賭博。
特別是在共享辦公空間、密閉會議室、商務餐廳等場合,嗅覺暈眩者,幾乎無法預防氣味暴露,只能靠逃離現場或佩戴口罩自保。
如何對抗嗅覺性暈眩?治療重在預防,關鍵在「避味」,而非吃藥
目前,嗅覺性暈眩症的治療,原則以「預防暴露」為主。幾個建議包括:
-
空氣清淨機與流通環境:提升空氣品質、減少氣溶膠濃度是首要。
-
避開已知觸發氣味:進行嗅覺觸發日記追蹤,是實用的方式。
-
藥物控制:如有偏頭痛體質,可服用β受體阻斷劑,或GABA調節劑;若伴隨過敏,應加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
你辦公室的香氛,其實正在流失人才?
對企業管理者來說,「嗅覺性暈眩」不僅是員工健康議題,更可能影響職場留才、專注力與生產力。在講求健康友善,與多元包容的今日,「氣味」不再只是行銷手段或品牌印象,未來也可能成為職場設計、產品開發、公共政策需重視的新挑戰。
別小看嗅覺背後的神經戰爭
嗅覺性暈眩症提醒我們,身體有時是情緒與記憶的最佳記錄者。當某些氣味觸發生理反應,往往不是氣味本身有毒,而是我們的大腦「記住了某種傷害」。
這或許是我們這個高度刺激、壓力密集的社會裡,身體用來保護自己的微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