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效不如魚油?」6,600人臨床研究揭密:高劑量魚油有助改善偏頭痛
▲ 本院以題為「高劑量 Omega-3 脂肪酸在預防偏頭痛方面優於現有藥物選項」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營養學進展》,該期刊科學引用指數目前為9.2分。
偏頭痛不是小毛病,是一種讓人抓狂的慢性神經性疾病,發作時不只頭痛,還常伴隨噁心、怕光、怕吵,就像生活被暫停鍵狠狠按下。根據統計,全球約有9%至18%的人受到偏頭痛困擾,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市面上雖然早有多種藥物能預防或減緩偏頭痛,但療效參差不齊,還常出現嗜睡、體重增加等副作用,讓許多患者望之卻步。你是不是也曾經歷過這種「吃藥也沒比較好」的無力感?
那麼,這項由本院所進行的6600位受試者、40篇隨機對照試驗,所組成的大型網絡統合分析,或許能帶來一線曙光。
魚油不是保健品而已?研究:效果不輸偏頭痛處方藥
本院研究已刊登於國際期刊《營養學進展》(Advances in Nutrition),結論指出:高劑量魚油補充劑(含EPA與DHA)可明顯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與強度,甚至在某些指標上,效果優於FDA核准的偏頭痛藥物,且副作用較少,耐受性更佳。
簡單說,就是吃魚油,頭痛發少一點、痛也沒那麼重,而且身體不會排斥它。
為什麼魚油對偏頭痛有效?
▲ 3大作用機轉一次看懂
-
抗發炎機制:EPA與DHA可抑制TNF-α、IL-1β等發炎因子,降低神經發炎。
-
穩定神經傳導物質:幫助調節血清素、多巴胺,這些都與偏頭痛息息相關。
-
抑制血管異常擴張:減少一氧化氮(NO)釋放,有助減緩頭痛。
換句話說,魚油不只是「腦補」,還幫你把神經亂象、發炎狀態、血管異常通通「降溫」。
傳統藥效有限,魚油或成輔助選項
目前醫師常開的偏頭痛預防藥,包括普?洛爾(Propranolol)、丙戊酸(Valproic acid)與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等,療效雖然確定,但只有約4到5成患者有明顯改善,副作用卻相當普遍,例如嗜睡、頭暈、變胖,導致許多患者中途放棄治療。
相對來說,魚油的耐受性較好,不會讓你白天昏沉、晚上難眠,這對長期偏頭痛族群來說,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新解方。
但關鍵在劑量!市售魚油多數都「不夠力」
別以為每天吞一顆市售魚油就能搞定偏頭痛——有效劑量是每日攝取2000毫克EPA+DHA。然而,多數市售魚油的濃度與劑量遠低於這個門檻。
建議選購時注意幾件事:
-
標示清楚EPA/DHA含量的濃縮配方
-
通過第三方檢驗(如IFOS、GOED等)
-
諮詢醫師,尤其是有凝血問題或服用抗凝血藥者更需注意
高劑量魚油雖好,但並非無風險。補對了是解方,補錯了變地雷。
結語:魚油不是萬靈丹,但可能是偏頭痛管理的新方向
偏頭痛從來不是單一藥物能解決的問題。管理它,需要的是多元策略:藥物、營養、作息、壓力管理一樣都不能少。
魚油,雖然還沒列入正式處方用藥,但在科學研究與臨床經驗上,正逐步證明它的價值。對無法耐受傳統藥物的人來說,也許魚油正是你苦苦尋找的「Plan B」。
☆本文轉載至台灣時報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及曾秉濤醫師(博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
#偏頭痛 #頭痛解方 #魚油功效 #EPA #DHA #高劑量魚油 #營養補充品 #天然療法 #慢性疾病管理 #抗發炎營養 #頭痛藥副作用 #輔助治療 #營養學研究 #Omega3 #Migraine #FishOil #NutritionScience #健康生活 #生活品質提升 #飲食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