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翁晨起暈眩5年,竟是腦袋「有洞」!誤當耳石症天天吃藥,原來是這個變異在作怪

▲ 王先生(化名),一直以為是耳石症,卻怎麼也治不好

這位患者,過去五年來,每天一起床,就會暈上一下。只要一低頭、轉頭、抬頭,立刻又是一陣天旋地轉。這還不打緊,有時嚴重起來,臉會麻、心會跳個不停,甚至脖子硬梆梆、還伴隨頭痛發作。

他以為這是常見的「耳石症」,每次就醫,都主動要求醫師幫他做耳石復位術,還天天吃著止暈藥,卻從未真正緩解。直到轉診到本院後,進行頸部超音波與核磁共振檢查,才終於找到真正的病因,他的腦血管結構「天生就不一樣」。


檢查發現:基底動脈竟然有兩條,還出現「窗狀小孔」

我們從超音波,發現王先生的椎動脈走向異常,進一步到義大癌治療醫院安排MRI核磁共振後,驚訝地發現:

▲ 他的基底動脈,不像一般人是單一條,而是呈現倒Y字型,中央竟然出現一個小小的「洞」,這就是罕見的基底動脈「窗狀小孔」變異

這種結構,源於胚胎時期的血管融合異常。正常地來說,左右椎動脈,會在顱內向上匯流成基底動脈,大約在胚胎5週時,完成融合。但若過程中失敗,就會留下這樣一個環形的小孔,就像腦袋裡開了一個天窗。

根據研究,這類血管變異其實不算罕見,發生率約1~3%,只是多半沒有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


年輕時沒症狀,年紀大了卻可能成為「交通瓶頸」

那為什麼王先生會在70多歲突然出現這麼明顯的症狀?

這種血管變異,年輕時,因血管彈性佳、血流順暢,通常不會造成明顯問題。但隨著年齡增加,血管逐漸硬化,血脂沉積、血流調節能力下降,這個原本沒事的「血管圓環」,就像交通幹道上,突然多了一個圓環,一到尖峰時刻,就會打結、甚至發生事故

一旦頭部快速轉動或姿勢劇烈變化,就可能引發血流中斷,造成腦幹短暫缺血,這就是王先生每次一動就暈、臉麻、心悸的真正原因。


不是手術切掉,而是靠這幾招穩住血管

這種病變可不能用「耳石復位術」治療,更不需要動手術切血管。

正確的治療策略包括:

控制血脂:服用降血脂藥物(如statin類)與高純度Omega-3脂肪酸,幫助血液清澈流暢。
抗血小板劑:預防血栓在血管異常處形成,避免腦中風。
補充水分與規律運動:促進血流,穩定血壓與自律神經。
避免突然劇烈的頭部運動:例如過度仰頭、快速轉頭等。

王先生在接受正確治療後,暈眩完全改善,止暈藥也停了下來,整個人輕鬆許多。


別再一昧當作耳石症!這些情況要特別警覺

雖然大多數的姿態性暈眩(起床、轉頭會暈),可歸咎於耳石症,但若以下情況出現,務必要提高警覺,考慮中樞神經或血管問題

  • 耳石復位術無效,甚至愈做愈糟

  • 合併臉麻、手麻、講話不清、視力模糊

  • 同時出現頭痛、頸部僵硬或心悸

  • 暈眩發作越來越頻繁,持續時間變長

盲目地反覆進行耳石復位術,除了無效,還可能延誤真正的診斷,甚至讓病情惡化。


暈眩不是小事,腦袋「有洞」也可能是警訊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暈」不只是小毛病,有時是身體正在發出血流異常的警訊。千萬別習慣性地用止暈藥壓症狀,更不要自己Google就決定是耳石症。

一旦發現症狀不典型、治療無效,記得先就醫,進一步檢查,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遠離中風風險。

☆本文轉載自台灣時報 

#姿態性暈眩不是只有耳石 #腦血管異常也會暈 #基底動脈窗狀小孔 #台灣耳鳴暈眩研究室 #耳專神專醫師談耳鳴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及曾秉濤醫師(博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