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聽見「啾~啾~」聲音?老翁遭幻音困擾 醫揭顳顎關節驚人之謎

醫師揭內翼肌過勞症候群,恐導致偏頭痛、耳鳴甚至生活品質下降

▲圖解說明內翼肌收縮壓迫顳顎關節,關節囊影響外耳道。圖/醫倫文庫顧問仲介服務有限公司提供。

一名70歲男性,近一個月來,只要一張口,雙耳就會聽見「啾」的一聲,尤其在咀嚼時,最為明顯,聲音連續不斷:「啾~啾~啾」,彷彿耳邊鳥鳴,但只要嘴巴停止,聲音消失。最近,與人交談時,也會聽見這些怪聲,十分地困惑,求診家庭醫師,由於無法解釋,於是轉介至耳鳴門診。

▲醫師正在診療該患者。

起初懷疑是聽力異常,但檢查結果並無異常。為了進一步確認,我把聽診器,貼在他的耳殼上,請他動動口,果然聽到細微的「咻~咻」聲,證實這並非聽幻覺。接著,我檢查他的顳顎關節,發現他兩側耳垂下方,按壓即痛,當咬緊牙關時,疼痛加劇。當我用手指,緊緊地按住下頷骨後方、頭顱之間的凹槽,再請他連續地張口與閉口,他驚訝地發現,聲音消失了,原來是罹患了雙側內翼肌症候群。

內翼肌位於下頷骨內側,向上連接蝶骨,負責閉口與下巴後縮,也能使下頷骨左右擺動,類似牛吃草時的磨碎動作。當肌肉過度使用,例如晚上磨牙、嚼口香糖或嗑瓜子,肌肉緊繃,無法放鬆,壓迫顳顎關節,關節腔狹窄,擠出關節液,使關節囊向後腫脹,擠壓外耳道。當口腔動作時,關節囊忽腫忽消,直接震動外耳道與耳膜,聲波經由聽小骨傳進內耳,產生聽覺,其實就是顳顎關節性耳鳴。

治療方面,以物理治療為主,設法讓肌肉放鬆,鬆開顳顎關節。透過遠紅外線照射與局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肌肉內乳酸代謝。局部按摩,也能緩解肌肉緊繃。再不行,可以在超音波導引下,直接對肌肉進行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 (增生療法),也可加速復原。

需注意的是,內翼肌的運動與感覺,皆受三叉神經支配,當肌肉疼痛時,會刺激神經末梢,釋放出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 (CGRP),啟動神經血管性疼痛機制,故有類似症狀者,應儘早就醫,確認病因,趕緊治療,以免衍生偏頭痛,影響生活。

☆ 本文轉載至台灣時報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及曾秉濤醫師(博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