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不是絕症!有三種人,康復機率特別高!病友別放棄

▲ 三種耳鳴患者,康復機率特別高

依據耳鳴門診追蹤,以下族群治療成效尤佳:

  1. 40歲以下年輕人:聽覺系統修復速度快,藥物反應良好。

  2. 女性患者:女性荷爾蒙具有神經保護作用。

  3. 外地就診者:舟車勞頓不易,反而更願意遵從醫囑、配合療程。

「耳邊明明沒聲音,卻總是聽見嗡嗡作響。」

這種無聲的干擾感,不少人可能經歷過。

耳鳴,不只是高齡族群的困擾,愈來愈多中壯年、甚至年輕人也成為「被聲音困住的人」。

但你知道嗎?耳鳴其實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各有不同病因與治療方式。搞懂耳鳴的成因與機轉,才能找出解除它的正確路徑。


耳鳴是什麼?不是幻聽,也非單純「老化」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個體卻感受到聲響。常見聲音包括嗡鳴、蟬鳴、嘶嘶聲,甚至有些人會聽到拍打或節奏性的聲響。

這不是幻聽,也不是幻想,而是一種「聽覺訊號處理異常」的現象。

耳鳴患者,因症狀看不見、摸不著,往往成為醫療人球,徘徊於耳鼻喉科、神經科、精神科、中醫科之間,卻難以對症治療。


📌 耳鳴三大類型,診斷對了才能治得好

醫學上,耳鳴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型:

1⃣ 代償性耳鳴(聽障性耳鳴)

當外耳、中耳或內耳結構受損(如耳道阻塞、中耳積液、耳蝸退化、聽神經受損)導致聽力下降,腦幹會自動「把音量調大」試圖彌補失落的聲音,結果,卻連雜訊也一併放大,形成耳鳴。

治療建議:使用助聽器,提升環境聲音刺激,有助降低腦部代償行為,減輕耳鳴強度。

2⃣ 發炎性耳鳴

耳蝸與聽神經本身,雖無痛覺神經,但若遭遇病毒或過敏引發的發炎刺激,便會透過「耳鳴」這種聽覺訊號,發出警訊。

常見病因如中耳炎、耳蝸炎、病毒性神經炎等。

治療建議:使用抗生素、類固醇、消炎藥或抗組織胺等藥物,進行控制與修復。

3⃣ 轉化性耳鳴(自律神經型耳鳴/腦鳴)

當生活壓力大、焦慮或失眠嚴重,原本單純的耳鳴訊號,可能被「放大處理」,經由海馬迴、大腦皮質過度反應,成為難以消除的腦鳴,甚至誘發恐慌與情緒障礙。

治療建議:調整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搭配正念減壓、催眠放鬆、生理回饋或rTMS(經顱磁刺激)等方式。


大多屬混合型,單一療法難見效

臨床觀察發現,多數耳鳴患者並非單一類型,而是三型交織並存,比例不同。若只針對一種型態治療,效果可能有限,反而讓患者信心潰散。

醫師會依據聽力、腦波、影像與心理狀態等綜合指標,為病患量身打造「混合型治療處方」,找出症狀最主要驅動因素,逐步改善。

▲ 耳鳴患者正在接受耳鳴測定術檢查。


▲ 耳鳴不是絕症,關鍵在「分類診斷 + 持續治療」

耳鳴雖非急症,卻極擾人。最怕患者因失望而放棄治療,或一味尋求偏方卻無法改善。

真正的關鍵,在於找對醫師,進行正確分類診斷,並搭配藥物與輔助療法,才能讓腦袋「重新習慣安靜」。

如果你或身邊親友,正為耳鳴困擾,別再忍耐,及早就醫,才有機會真正「聽得見安靜」。

☆本文轉載至好醫師新聞網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及曾秉濤醫師(博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

#耳鳴 #腦鳴 #聽力退化 #自律神經失調 #壓力過大 #失眠困擾 #焦慮症狀 #耳鳴治療 #助聽器 #中耳炎 #神經系統異常 #身心科 #耳鼻喉科 #正念療法 #經顱磁刺激 #聽神經炎 #健康專欄 #醫師解析 #健康知識 #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