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不只耳朵出問題?腦波檢查揭3大成因,精準對症不再亂猜

耳鳴找不到病灶?其實可能是大腦在「發聲」!透過腦波圖,醫師能分辨耳鳴是發炎、代償,還是壓力導致,開啟治療新解方。


耳鳴其實來自大腦?破解耳鳴背後的神祕聲音

「嗡嗡聲」「電流聲」「蟬鳴」——你聽見的聲音,或許根本不只耳朵出了問題。

耳鳴,是一種在無外部聲源下,個體卻持續「聽見」聲音的現象,長期困擾全球逾10%人口。輕則影響注意力,重則造成焦慮、失眠,甚至演變成憂鬱症或社交退縮。

傳統觀點,將耳鳴視為耳蝸或聽神經病變,但近來研究揭露,耳鳴往往是大腦神經系統失調的「自製聲音」。這聲音,來自神經放電的錯亂節奏,也可能是情緒壓力轉化的結果。


腦波圖掃描,不再把「雜訊」當干擾

腦電圖(EEG)問世超過百年,過去多用於觀察癲癇與睡眠狀態。然而本院歷時8年研究,發現——以往被當成干擾過濾的β波雜訊,竟然藏有耳鳴的關鍵線索。

這些高速頻率波形,其實是大腦在處理、轉譯錯誤聲訊的證據。透過重新解讀這些「雜訊」,醫師可以更準確掌握耳鳴的成因與變化,從此不再只能靠患者主觀描述或運氣「亂槍打鳥」。


從腦波判讀耳鳴3大類型,精準治療不再盲治

▲ 透過觀察患者睜眼、閉眼、入睡或呼吸時的腦波變化,醫師可將耳鳴分為以下三類:

✅發炎型耳鳴 (病變性耳鳴):

常見於耳朵發炎、病毒感染或過敏反應,類似急性中耳炎導致的神經過度興奮,會在β波中出現特定的對應反應。

✅代償型耳鳴 (聽障性耳鳴):

當聽力減退,大腦啟動「自動補償機制」試圖放大訊號,但不小心也將體內原本不該被放大的雜訊放大,引發耳鳴。

✅轉化型耳鳴 (自律神經失調性耳鳴):

與心理壓力、焦慮情緒密切相關,當情緒未妥善處理,這些負面能量會逐步儲存在大腦海馬迴與聽覺中樞,最終「聽出」不存在的聲音。


兩個真實案例,揭開「耳鳴治不好」的迷思

案例一|45歲女公務員

自訴右耳持續嗡鳴兩年,僅有輕度聽力損失,過去僅開安眠藥無效。腦波顯示屬於代償型+轉化型並存,後改用單耳助聽器、壓力緩解訓練與抗憂鬱藥物後,兩週內顯著改善。

案例二|20歲男大學生

訴說「耳朵像電流穿過」的聲音,精神科誤診為思覺失調。經腦波判讀後確認為單純發炎型耳鳴,改以抗組織胺與類固醇治療,一週內改善逾七成。


耳鳴治療進入科學新紀元,腦波檢查有望改變未來

耳鳴不再是無解的「慢性煩惱」,而是能透過腦波掃描,找到病因、制定策略的可治疾病。

雖然目前腦波檢查尚未列入健保,但它已為耳鳴治療帶來全新視角與突破。

關鍵是:找對專科醫師,對症治療,不再盲目試藥或「忍耐到底」。

☆ 本文轉載至台灣時報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及曾秉濤醫師(博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