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老是響起熟悉旋律?小心不是耳鳴,是失智症在「提早示警」
▲ 一名60歲餐廳老闆「聽見戲曲」誤當思覺失調,竟是失智前兆,醫師揭露音樂耳症候群真相。
耳邊老是想起「鏘~鏘~鏘~鏘~鏘!」,這不是廟會現場,而是60歲某老闆,近一整年來的真實生活,常聽見過去熟悉的音樂或旋律,在安靜的時候特別明顯,吵雜時又會消失。
他經營餐飲業超過30年,原以為這些歌劇旋律,只是疲勞或耳鳴,甚至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吃了抗憂鬱藥,卻毫無改善。直到就醫檢查後,這件「怪事」,才被我們看出端倪,不僅耳朵有問題,連大腦也出了事。
這是一種少有人聽過,現實中,也不多見的疾病——音樂耳症候群(Musical Ear Syndrome),又稱奧利佛·薩克斯症候群(Oliver-Sacks Syndrome),較常發生於剛罹患聽障的年長者,這是一種聽幻覺,但不是思覺失調症害的。
不是真的有人在唱戲,而是大腦自己正在放以前的CD
這是一種非精神疾病的聽幻覺,患者常聽見過去熟悉的音樂或旋律,在安靜的時候特別明顯,吵雜時又會消失。
原來,林老闆早已出現雙側中度聽力障礙,耳蝸無法有效地接收外部聲音,大腦啟動「代償機制」,試圖彌補缺失的感官輸入。
▲ 聽覺皮質,開始蒐集來自大腦其它部位的訊號,竟把深埋在記憶中的音樂給「放出來」,形成彷彿真實存在的背景音樂。不同於幻聽,患者對於這聲音,有清楚的意識,知道是那首歌,也知道是「假的」,卻難以關掉。
當音樂浮現,其實是大腦在求救
問題不只在耳朵。該老闆進一步接受腦部掃描與基因檢測,結果讓人捏把冷汗,大腦皮質與尾狀核,已有明顯萎縮現象,且其APOE基因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型(ε4/ε4)。更令人警覺的是,他的父母晚年皆罹患失智。
換句話說,音樂耳只是表象,背後可能是大腦退化的前哨戰。
若有失智家族史,再加上聽力障礙,大腦代償機制異常更容易暴露,發出「聽得見的警訊」。
處理方式:從助聽器做起,並且「不要退休」
音樂耳的治療,其實很簡單,就是配戴助聽器。藉由恢復耳蝸對外界聲音的接收,大腦就不必自己「放錄音帶」,但須持之以恆,否則,一拿下助聽器,音樂聲就浮現。
若同時合併失智高風險背景,建議可考慮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延緩認知退化。此外,生活層面的介入也不可或缺:
-
補充營養:每日攝取高濃度EPA+DHA魚油
-
維持活動力:規律運動、充足睡眠、積極社交
-
延後退化曲線:「不要退休,別讓大腦退役」,避免「用進廢退」
新藥上路,失智早期治療有曙光,但代價不低
2025年起,國內已有可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的新型藥物問世,對早期阿茲海默患者是一大福音。但目前藥價昂貴,一劑動輒百萬,健保擬納入給付,療效仍需長期追蹤。我們認為,若能早期介入、風險辨識與生活管理,仍是更務實的防線。
耳朵聽見的是旋律,大腦傳遞的是訊號
耳邊傳來連續的歌曲旋律時,別急著當作耳鳴、幻聽或是「想太多」。對有失智家族史、有聽損、或即將進入高齡者來說,這是一個潛藏的訊號。
早點就醫評估、啟動大腦守護計畫,才是爭取時間、延緩失能的關鍵。
☆本文轉載至好醫師新聞網
#耳邊聽見旋律不是耳鳴 #音樂耳症候群 #大腦退化警訊 #高齡健康必讀 #失智症前兆 #聽力退化影響大腦 #你家長輩也聽見音樂嗎 #助聽器不能等 #不只是幻聽 #醫療新知報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