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黴素抗生素意外成為治療鼻息肉利器 銅板價助患者擺脫手術輪迴

▲ 鼻塞、頭痛、嗅覺喪失,是不少鼻息肉患者長期飽受困擾的症狀。

研究發現:半年療程不只縮小息肉、還可恢復嗅覺、緩解頭痛

鼻息肉長期以來,是耳鼻喉科的棘手疾病,常需反覆接受鼻竇內視鏡手術,病人苦不堪言。如今,一項歷時4年的臨床觀察指出,一顆只要5元的老藥「紅黴素(erythromycin)」,不僅可抑制鼻息肉生長,療效甚至可與手術相媲美,為無法久病請假的患者帶來新選擇。


什麼是鼻息肉?為什麼這麼容易復發?

鼻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起源於慢性鼻炎與過敏反應,導致鼻腔組織內的纖維細胞與微血管異常增生,外觀如「荔枝肉」般柔軟半透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頭痛與嗅覺喪失,嚴重者甚至影響生活與工作。

即便長期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或抗組織胺,也僅能緩解症狀,難以徹底消除息肉,大多數病人,最終仍需接受鼻竇內視鏡手術。然而,即便手術清除息肉,復發率仍高達40~60%,甚至有患者須「每隔幾年動一次手術」,治療之路令人疲憊。


紅黴素的「抗息肉」機轉是什麼?

紅黴素屬於巨環內酯類(macrolide)抗生素,過去主要用於治療呼吸道感染。研究人員意外發現,使用紅黴素治療黴漿菌肺炎患者時,其合併存在的鼻息肉也顯著縮小。後續更以較廉價的紅黴素,取代高價阿奇黴素,仍發現類似療效,且藥物耐受性高、過敏機率低。

其抑制息肉的作用,並非來自殺菌效果,而是干擾鼻腔局部的慢性發炎與組織增生反應,與類固醇不同,但可互補使用。


實證案例:兩名患者免開刀、恢復嗅覺

  • 案例A (上半圖):40歲女性業務員,術後2年鼻息肉復發、頭痛纏身,接受紅黴素治療後,6個月內息肉幾近消失,頭痛解除,未再復發。

  • 案例B (下半圖):55歲男性警察,術後5年鼻息肉重現、嗅覺全失,因害怕再次手術,改用紅黴素口服療程。半年後鼻腔清空、嗅覺恢復,目前以低劑量維持中。


治療方式與注意事項:紅黴素每日最多可4顆

紅黴素每顆250毫克、價格僅5元,建議每日服用1至2次,每次1~2顆。臨床建議治療至少持續半年,月花費約300至600元,不需住院或麻醉。

使用期間注意:

  • 避免食用葡萄柚(會干擾肝臟代謝紅黴素)

  • 若合併服用降血脂藥(statins),應諮詢醫師調整劑量

  • 最常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或便祕

  • 過去因與已停產的Hismanal併用會致命,現已不再是風險


紅黴素未來可望拓展應用:中耳腔、鼻竇息肉也有效

本院臨床研究顯示,紅黴素除了對鼻腔息肉有效,中耳腔或鼻竇內的息肉病灶,亦有望透過口服方式達到抑制效果(需搭配電腦斷層確認範圍)。若能建立標準療程與追蹤機制,有機會替代部分重複性手術的需求。


紅黴素老藥新用,有望為鼻息肉病患帶來新希望

儘管紅黴素過去在抗生素領域,早已退居二線,但本院臨床研究,指出其在鼻息肉治療上的潛力,為反覆復發、對手術感到畏懼的患者提供替代方案,或許能有助減少重複手術的醫療資源耗用。

☆ 本文轉載自台灣時報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及曾秉濤醫師(博士),發表醫學學術期刊論文逾兩百篇)